手机版 言行不一网
⑥如今,相关的思想史研究除了一些站在价值立场上的反对声音以外,⑦似乎基本取得了共识。
当然,这样的知的功力需要经过修炼而得,只有悟性高者才可能迅速悟得心与天贯通的状态。我曾经强调,阳明在玩易窝悟道之后,阳明之学问气象,可谓悟于《易》亦终于《易》,其一生传道说法,单以心学、理学范畴解析,常有难晓处,若以易道观之,则浑然一体,圆融无碍[3]。
世间万物变化都可在心意变化当中展开,这就是意念之知并具有通天贯地的察知功力。他说:性无不善,故知无不良[41],可见,他认为性没有不善的,所以良知没有不良善的。意本论的意念与知不知无关,无论知与不知,意之本体皆或隐或发。太极产生万物的道理,妙用没有停息,良知所谓其恒常之本体却从不改变。蹇蹇匪为节与蹇卦六二:王臣蹇蹇,匪躬之故。
参见钟纯:《论王阳明良知即是易中的体用关系》,《理论月刊》2021年第2期。当此之时,苟有所为,但利小贞而不可大贞也。(《子罕》)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(《为政》)的这一章,全系孔子下学而上达的自述。
第一,在中国文化史上,由孔子而确实发现了普遍的人间,亦即是打破了一切人与人的不合理封域,而承认只要是人,便是同类的,便是平等的理念。例如吾日三省吾身(《学而》)。春秋时代代表人文世界的是礼,而孔子则将礼安放于内心的仁,所以他说:人而不仁,如礼何?(《八佾》)此即将客观的人文世界向内在的人格世界转化的大标志。狭义的学,则常是对德行而专指追求知识,如好仁不好学,其弊也愚之类。
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,其先宋人也。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(《公冶长》)。
(三)立德的方法,亦即开辟内在的人格世界的方法,在这一方面,也略可分为下列两端: (1)立德是实践,所以立德的方法,是实践的方法。学贵博,贵疑,贵有征验。同时,孔子认为政治的职位,应以人的才德为选用标准,而不承认固定的阶级继承权利,此即所谓《春秋》讥世卿。智能上的成就,可以给客观世界以秩序的见立。
在求知方面,如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也是忠信。《论语》: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(《为政》)学是向客观经验的学习,当然以见闻为主。《论语》:子以四教,文、行、忠、信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中引董仲舒述孔子作《春秋》之旨,以为是贬天子,退诸侯,讨大夫,以达王事而已,正可与此互证。
第四,教育价值之积极肯定,及对教育方法之伟大启发。并且他门下有成就的学生,性格几乎都是偏于一边。
所以,他便非常重视知识。(一)为学的总的精神,我想以主忠信(《学而》)作代表。
所以《春秋》华夷之辨,乃决于文化而非决于种族。仁是不能在客观世界中加以量化的。西周金文中,已出现不少的学字。而语言表达的正确,乃行为正确的基础。(二)求知的方法,略可分为下列二端。尤其重要的,他在陈蔡之间,困顿留恋甚久,其志必不在陈蔡而盖在楚。
以非礼勿视勿听等为为人之目,也是下学而上达。当他说古之狂也肆……古之矜也廉……古之愚也直(《阳货》)这一类的话时,都是在各种不同个性中发现其擅处长处而加以成就的意思。
他虽然认中行是最理性的性格,但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(《子路》)狂狷也有善的一面。并且他对教育是采取启发的方式,而不是采取注入的方式,这已为一般人所了解,但除此之外,他更重视个性教育。
孔子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,此亦其一证。此四毋,一面是到达的境界,一面也是为学时的精神状态。
第六,人格世界的完成,这即是统摄上述各端的性与天道的合一,而为后面所要详细叙述的。这一点,在后面还要较详细地说到。在他的心目中,有天下应归于一家一姓的观念吗?公山弗扰以费畔(叛),佛肸以中牟叛,召他的时候,他都想去(子欲往)。加以记录者与所记录之事,不仅无直接关连,且系由辗转传录而成。
虽其所述者,不免过甚其辞,意存诬蔑,但不能谓其毫无根据。行指的是孝、弟、忠、恕。
他公开说他的学生仲弓可以南面。由此当可了解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,很明确地发现了,并实践了普遍的人间的理念,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。
而如上所述的下学而上达的历程,在实践的方法上,有其非常的重要性。学与思,构成孔子求知的完整方法。
所以他是仁与知双修,学与行并重,而不是孤头特出的。他从未把当时发生的政治问题,归咎到人民身上。在他的心目中,只有如何解除人民痛苦的观念,还有什么是政治叛逆不叛逆的观念呢?他说得很清楚:夫召我者,而岂徒哉?如有用我者,吾其为东周乎。此一理念,实已孕育于周初天命与民命并称之思想原型中。
这才是人类所追求的大目的。以忠恕为一贯知之道,也是下学而上达。
此一解释,似乎颇中肯綮,德行方面不离于忠信,随处可见,固不待论。孔子所说的信而好古(《述而》),朱元晦以信古释之,则此句中之而字为无意义,因有一而字,乃表明一句中,含有两事,如上句述而不作,述与作正是两事。
摘自《中国人性论史·先秦篇》 进入专题: 孔子 中国文化 。直就应然的道理以立论,便常须突破现实环境,与现实中既成的势力相冲突,因而便常常不能畅所欲言。
Copyright (c) 2018-现在 XML地图html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. (作者单位: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) 进入专题: 大学 。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 企业网站源码 pbootcms教程 八戒站长 空间域名 海纳吧 三合一建站 多城市分站1